換種思路看職業教育
去年,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,《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出臺;今年的全國兩會上,不少代表委員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,職業教育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。如何重新認識職業教育、發展職業教育,緩解教育焦慮?解放日報記者專訪了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石偉平。他堅信,關于職業教育的偏見一定會被打破。

解放周末:在我國,9年義務教育結束后,每個學生都將迎來“普職分流”。在許多家長看來,如果孩子中考沒考好,進了職業學校,將來就沒前途,因此非常焦慮。某種程度上,“普職分流”是教育焦慮的一個源頭。那么,追根溯源,“普職分流”的政策當初是如何制定的呢?
石偉平:“普職分流”是我們國家一項既定的教育政策。
我1984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讀碩士,1985年,國家開始醞釀中等教育結構改革,并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。當時的背景是,“文革”期間我國的技校和中專都停辦了,只有普通高中還在招生。“文革”后雖然恢復了一部分技校和中專,但高中階段仍以普通高中為主,占85%左右。改革開放后,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了,各行各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開始加大,但是普通高中的畢業生無法滿足這些需求。另一方面,那么多的學生讀普通高中,只有一條出路,如果進不了大學,又沒有一定的技能,怎么就業呢?
針對這些情況,有關領導和教育專家考察了國外職業教育。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。在相當于我國的高中的階段,德國“普職分流”的比例大約是3:7,也就是有70%的學生進入到職業學校,只有30%進入到普通高中。當時就有人提出要以德國作為參照來確定我國“普職分流”的比例。
『不應把教育分成三六九等』
解放周末:最近幾年,不斷有人提出,把“普職分流”推遲到高中畢業以后。您怎么看?
石偉平: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在學生初中畢業以后開始實行普職分流,像德國甚至在初中階段就已經開始為分流作準備。事實上,確實有一些孩子不適合繼續讀普通高中。他們的學習基礎較差,學習能力也較弱,這樣的孩子占到15%左右,現在的普通高中根本不適合他們。
很多家長也許沒有想過,如果讓這些孩子到普通高中去接受教育,他們會因為語數外成績跟不上,很難繼續學業,而且因為被認為是差生,備受歧視。據我了解,職業學校的學生中,即便有的佼佼者勉強考上本科院校,也很難通過高等數學、大學物理、英語四級這三門課程,也就是說他們很難順利畢業。而一些家長不顧這些事實,受“唯有讀書高”的傳統觀念影響,一味地讓孩子繼續讀高中、讀本科,使孩子越讀越厭學,越讀越自卑。
教育的原則有很多,但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因材施教。沒有因材施教,就不可能有效率;沒有效率,談何公平?每個孩子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,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。
解放周末:但在許多家長心目中,職業學校是一個差生扎堆的地方。這個標簽讓人不安。
石偉平: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相比,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區別。雖然職業學校的學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,比如缺乏自信、學習習慣不好,很多家長擔心把孩子送到職業學校去學習,沒學到知識,人反而學壞了。但事實上,職業學校對學生行為規范方面的管理,遠比普通高中嚴格得多。
我接觸過很多職業學校的學生,他們的心理都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。他們剛剛來到職業學校的時候,由于過去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成績不好,長期受到老師批評、同學歧視、家長打罵,整個人灰頭土臉的,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自暴自棄。其實,他們內心深處非常渴望得到老師、家長、同學的認可。職業學校的老師對這一點是特別關注的。怎么讓這些孩子重拾信心?上海的職業學校在德育教育、社團活動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,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,從而找回他們的自信。同時,讓他們能夠掌握一技之長,然后昂頭走向社會。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后來成了企業的技術精英、管理骨干。
解放周末:要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,最關鍵的還是要轉變觀念。
石偉平:是的,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說,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。我認為,同樣不應該把教育分成三六九等。現在很多人一想到職業教育,就覺得職業學校里都是學習成績差、行為習慣差的學生,進而認為職業教育也是低端的教育。其實根本不是這樣。職業學校里的這些孩子不應該被貼上差生的標簽,每一個學生都不能被放棄。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:他們到底適合接受什么樣的教育,才能讓他們的人生出彩?這其實也是我們每一位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。
『廣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』
解放周末:除了轉變觀念,您認為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緩解家長的焦慮?
石偉平:我建議,在中小學廣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。
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是比較普遍的。20世紀90年代,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,發現英國每所學校里都有一個職業生涯中心,有專門的職業生涯指導老師給學生上課,教孩子們做職業生涯規劃。職業生涯中心里有測評軟件,每個孩子都可以去測試,軟件會提示適合你的一些職業。孩子和家長也可以一起去咨詢有關未來的職業規劃,老師會進行個別指導,就像心理咨詢一樣。
在英國、美國、德國等發達國家,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是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實行的。它包括三個步驟:第一步,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,確定孩子未來可能的職業傾向。第二步,社會上有一些職業體驗中心,學校會定期組織孩子去體驗自己喜歡的職業,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。第三步,進行職業生涯指導。學校還會根據學生不同的職業方向,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以及課外活動。
解放周末:開展生涯教育與指導有什么好處?
石偉平:通過開展生涯教育與指導,可以讓家長對孩子有更深的認識。第一,自己的孩子是一塊什么樣的“材料”。第二,他適合成為什么樣的人才(職業生涯)。第三,他需要接受什么樣的教育(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和課程、參加什么樣的活動)。第四,學校、家庭、社會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支持。這樣的話,家長就不會那么焦慮了。而且,學生一旦有了目標,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。
德國、芬蘭、瑞士、奧地利這些國家,在我們的高中階段,有六七成的學生分流進了職業學校。事實上,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早就普及了,人人都可以上大學,那么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不上大學而愿意去職業學校呢?因為那是他們按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做出的選擇。
解放周末:國外在職業教育方面還有哪些好的經驗?
石偉平:英國建立了“國家資格框架”,強調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“等值”,這樣就不會出現學歷至上的問題。你如果愿意考大學,就走學歷教育的道路;你如果想早點就業,就去接受職業教育,去考職業資格證書,而且這不影響你將來繼續接受高等教育。走哪一條路,完全由你自己選擇。
美國的情況則不同。美國為學生的未來職業做準備的教育機構是社區學院。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們國家的??茖W校,學制為兩年。讀社區學院也可以有兩種選擇,一種是讀完之后就去就業,還有一種是社區學院畢業后直接進大學讀三年級,這些都由學生自己選擇。我在美國遇到過一些學生,他們學習成績很出色,大家都覺得他們應該選擇好的大學,但他們偏偏選擇了社區學院。這些學生普遍學習很自覺、很投入,因為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路。
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職業教育』
解放周末:在您看來,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?
石偉平: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并不在職業教育本身,而在于社會的薪酬制度。
過去,上海的工人社會地位比較高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工人的薪酬待遇比較好。當時實行八級工資制,最高的八級技工的工資相當于大學二級教授的工資,所以很多人都去讀技校。為什么日本人愿意去當工人?因為日本工人的薪酬與技術員、工程師的薪酬是差不多的。所以,一個日本工人的目標,就是成為最好的工人,而不會去夢想成為一個技術員。而我國的現狀是工人的薪資待遇普遍偏低。這也是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。
好在最近有一個好消息: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透露,我國目前正探索建立“新八級工”制度,在學徒工、初級工、中級工、高級工、技師、高級技師、特級技師的基礎上,再增設首席技師。對“八級工”的回歸,我非常期待。
解放周末:教育部等三部門在《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》中預測,到2025年,中國制造業會出現3000萬的人才缺口。這將給職業教育帶來哪些機遇?
石偉平:一個國家的人才,可以分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大類。應用型人才可以再細分為工程型人才、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,也就是我們講的工程師、技術員和技術工人。一般來說,應用型人才在一個國家中應該至少占到70%,而我們國家的人才結構目前是失衡的。預測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會出現3000萬的人才缺口,其中不僅缺技術工人,更缺技師、高級技師。所以,要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,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。
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接受了更多更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后,能獲取更高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,將來勝任更加復雜的工作崗位,獲取更高的薪酬收入,從而進入中等收入群體,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。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技能型社會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,工人的薪資待遇一定會提高,關于職業教育的偏見也一定會被打破。
解放周末:對于職業教育的未來,您還想對家長和學生說些什么?
石偉平: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職業教育。職業教育并非一選定終身。你可以選擇繼續升學,升到專科、本科,甚至成為專業學位的研究生,整個人才培養的體系是開放的、貫通的。你也可以選擇就業,再通過開放大學、網絡學院等渠道繼續學習,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。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成才途徑和發展通道。
我想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。我的同事、華東師大的一位老教授,他的孫子學習成績一般,不過考高中沒問題。中考的時候,孩子報考了工藝美術職業學院,5年制中高職貫通,主修玉石雕刻,這是他非常喜歡的專業。他在3年中職學習期間,由于學業優秀,獲得了國家獎學金,大一時還榮獲全國玉雕行業技能大賽二等獎。??飘厴I后,他還想專升本繼續深造。
誰說職業教育不是一條金光大道?這個孩子的美好未來是可以預見的。
這樣的故事在我身邊還有很多。職業學校不是一種無奈的選擇,不是一種失敗者的選擇,而是學生的一種主動選擇。
在這里,我想對中國的家長說:不要一味地用愛的名義逼自己的孩子做這做那,全然不顧孩子真正對什么感興趣。不要人云亦云,盲目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攀比,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。條條道路通羅馬,轉變觀念,放下焦慮,讓孩子勇敢地走適合自己的道路。